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全球爆發的最重大最危急的傳染病大流行,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面對疾病和死亡,我們不禁思考, 如何才能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生命的意義是我們一直以來追尋的話題,也是學術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2021年9月《牡丹江大學學報》刊發了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9級碩士研究生袁夢婷同學的學術論文《生命意義教育融注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挖掘與實踐理路》。該文立足生命意義教育,提出将生命意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必要與可能,并提出多措并舉,發揚生命意義價值的可行措施。
從潛在之能出發,文章認為,生命意義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認知,并為自身存在的目标、價值不斷追求以及在此過程中獲得的體驗,追尋生命意義是青年學生應對紛繁變化社會環境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到生命意義教育融入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同時具有潛在之能。馬克思強調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實現人生目标和價值、踐行人生觀是以實踐的方式進行的,人生觀教育同樣也要在實踐中才能發展和實現。主體間性哲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也為關注學生體驗提供了理論支持。
着重價值積澱,文章指出,将生命意義教育融入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具有價值優勢,能夠有效促進覺知生命意義與提高生命質量的統一,顯性教育與隐形教育的統一以及“為何生”與“如何生”教育的統一。基于此,生命意義教育應當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選擇。
歸到實踐理路,文章強調,将生命意義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關注預備、體驗與實踐三個過程。首先,要培育具有生命意義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的教師,既關涉思政課教師,也對專業教師提出要求。其次,關注體驗,以課程為主導,以實踐為依托,以環境為載體,讓感知生命存在成為思政課教育的底色。再次,要重視實踐,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通過課堂滲透,榜樣教育等方式引導大學上追尋生命意義。唯有如此,才能發揮生命意義教育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