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我院第85期喻園求真學術講座于學院203會議室召開,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偉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作題為“大曆史視野下中國共産黨治理鄉村的邏輯轉換”的學術講座,黨建研究所所長李翔老師主持了本次講座。
在本次講座中,劉偉教授主要圍繞如何分析中國鄉村治理的邏輯轉換、大曆史視野下(從清末民初談起)中共治理鄉村的邏輯轉換以及放寬鄉村治理調查和研究的曆史視界進行了分享。
首先,劉老師從政黨與鄉村社會之間的雙向需求、公權力與鄉村社會之間的關系結構、鄉村治理的主體、鄉村治理的規則、鄉村治理的範疇和鄉村治理的手段六個方面闡明了如何分析中國鄉村治理的邏輯轉換這一問題,并提出以下論斷:第一,國家或政黨與鄉村社會之間的雙向需求促發了鄉村治理的基本理念。第二,公權力與鄉村社會之間的關系結構是支配-自治結構,随着社會的發展,自治的程度和範圍在變化,支配-自治結構的界面在往下移動,但總的來說,黨政結構對鄉村社會起了總體調控的作用。第三,鄉村治理的主體主要有鄉紳-宗族-家戶,政黨,國家,基層組織(自治組織,自組織),資本或市場,其中最穩定的主體是鄉村精英。第四,鄉村治理的規則主要有地方性知識、國法、黨規、政策以及市場規則等。第五,鄉村治理的範疇主要有糾紛處理,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社會穩定、公共工程,抗擊自然災害,保持農業生産、鄉村教育與文明教化、公共規則普遍适用、鄉村發展與繁榮、全國的整合等。第六,鄉村治理的手段有文化網絡,政府權力,政黨權力,資源,組織人才信息技術等。
其次,劉老師指出,大曆史不局限于建黨一百年,從這一視野出發分析治理鄉村的邏輯轉換,要從清末民初說起,他指出傳統“鄉土中國”的鄉村社會是“控制+自治+提取”,中國鄉村治理的邏輯轉換經曆了四個階段,即清末民初國家政權建設以來直至1949年:介入+動員(組織化)+改造+提取、1949年至1982/1984年:改造+全面規管+提取、1982/1984年至農業稅取消:放活+自治+提取、農業稅取消至精準脫貧再到鄉村振興:給予+全面接管+黨建引領,其中的每個階段與前一曆史時期都是相呼應的。
接着,劉老師分析了鄉村治理調查和研究的一些曆史趨向:一是鄉村社會與黨和國家的雙向需求趨于增強,鄉村呼喚和歡迎黨和國家的介入,黨和國家也會主動介入鄉村事務。二是黨、國家與鄉村社會之間,從松散關聯變為緊密關聯,從外部發力到内部嵌入,政黨國家的主導性增強,政黨填充了鄉村治理空間。三是鄉村社會中的治理主體從以鄉村社會自身的單一主體為主,轉變為鄉村内外的多元主體,比如政黨、國家、資本,我們由此也可以反思黨政結合的權威體系所處的治理生态。四是鄉村治理的規則主要為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結合,但大的趨向是正式規則密集供給,合法性提高并全面适用,日趨擠壓非正式規則的合法性和作用空間,但無法完全消解非正式規則的作用。鄉村社會任何時候都保有一定的秩序自生潛力,但鄉村社會自身的秩序能力越來越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由此客觀上呼應了黨和政府的全面介入和接管,但是也面臨一定的内卷化風險。五是鄉村治理的範疇,主要是從無為到有為,從維持到發展,從局部到全面,從大事到小事。六是鄉村治理的手段,包括文化網絡、政治機構、組織調控、資源-信息-技術-市場為主。
在交流提問環節,與會教師和學生積極提問,并圍繞鄉村治理主體、政黨下鄉等問題進行了讨論。闫帥老師就自己對鄉村治理與黨建結合的理解作了補充。最後,嶽奎院長進行了總結講話,解答了同學們的疑問,并啟發同學們在研究問題時要學會開拓思維,要有宏大的視野,把問題放在長時段中去分析,從而更好地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至此,第85期喻園求真學術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通訊員:張會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