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風采
我院第4期“馬語者悅讀會”

來源: 時間:2015-11-17 點擊量:

    20151119日晚,我院第4馬語者悅讀會在學院資料室舉行。學院教師栗志剛老師擔任此次讀書會的導讀嘉賓。洪明、黃嶺峻、成良斌、栗志剛、蔡孝恒、呂洪良、梁紅、楊華、趙志堅、于小晶、鄒旭怡等教師,共22名研究生參與了此次讀書活動。

本次讀書會以“傳統的延續與重構—文化轉型視域中的文化模式”為主題,對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進行了分析和解讀。在分享環節,栗志剛老師以對本尼迪克特的介紹為開端,在文化傳播論和文化相對論的理論背景下,分析了文本的研究方法、結構框架、主要内容和基本觀點。在分析文本的基本内容時,栗志剛老師将其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别是傳統與習俗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差異性、三種文化—祖尼人、克瓦基特爾人和多布人、文化整合與文化傳播。栗志剛老師提出,本尼迪克特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方法去分析人類文化,得出了各民族性格不同的原因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選擇不同,同時文化所提供的可選擇因素不同,因而對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要給予尊重和包容。

文藝表演環節由劉小芳同學主持。計算機學院13級碩士生陳姿作為嘉賓帶來了精彩的二胡表演,《煙花易冷》哀怨凄婉,《賽馬》熱情奔放。琴聲悠揚,讀書會洋溢着二胡之美,民樂之美。

由周田田同學開啟的對話環節,韓偉、陳文婷、景秀齊等同學就閱讀中的疑惑相繼提問,栗志剛老師進行了耐心細緻地解答。黃嶺峻院長也與大家進行了積極交流,談及文化的差異、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博大精深等問題,提出了文化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問題。成良斌副院長則從文化的交流、碰撞和文化的變遷角度提出,文化的差異源于人類的選擇,文化不能輕易改變。随後,洪明教授指出文化具有先賦性,評述了自然選擇理論,并就“文化沒有優劣之分”這一觀點提出質疑。楊華老師在解釋了文化相對主義産生的背景的同時,還為大家介紹了曆史人類學和結構功能主義人類學。呂洪良老師則從生活實例出發,認為研究純粹的原始文化要深入到原始部落中去調查取樣。趙志堅老師引用萊布尼茨的觀點,認為文化的差異可能不是特定的原因,而是偶然的原因。

綜觀4期讀書會,貫穿着三個訴求:一為閱讀方法。讀書會曾讨論過的閱讀方式包括刺猬式閱讀和狐狸式閱讀,讀者閱讀、作者閱讀和情境閱讀等,本次讀書會又特别讨論了語境閱讀,強調要把文本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二為研究方法。讀書會曾讨論過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本次讀書會又特别讨論了田野調查、民族志、深描等人類學方法,還推薦了多元非線性分析方法和完形研究方法;三為人性假設。從第1期讀書會上韓風同學提出“人性發展”這一富有争議的話題後,到本次讀書會共涉及“人性不可塑”、“人性有限可塑”和“人性無限可塑”等多種不同的人性假設。

   由梁紅老師導讀的第5期“馬語者悅讀會”将于12月中旬舉行。

版權所有:中国·88858cc永利(股份公司)官方网站-WeChat百科 

學院電話:027-87556742(院辦)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務)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務)

學院郵箱:mkszyxy@hust.edu.cn

Baidu
sogou